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莅临我院开展专项调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姜朝晖、万作芳、郭元婕、王晓燕、王利利一行3月28日上午莅临我院开展专项调研。amjs澳金沙门线路院长夏惠贤、副院长魏峰,教育学系系主任陈建华、书记孔令帅以及来自教育学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教师共同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议由夏惠贤院长主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首先介绍了调研背景、主题以及调研团队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此次专项调研能够进一步强化中国教科院与amjs澳金沙门线路之间的交流,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夏惠贤院长介绍了教育学科建设规划与六大创新团队建设的互惠关系及其顶层设计逻辑,指出夯实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并强调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应注意归纳198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的教育改革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术话语。
魏峰副院长提出,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应当关注文化自觉,汲取传统文化,同时借鉴各学科成熟的理论、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注意总结中国本土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各类经验。
陈建华教授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于教育学本土化、中国化的相关讨论,认为中国本土教育学的标准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具备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和逻辑体系,同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的中国问题”。
孔令帅教授指出,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都在开展教育学研究,两类高校应当各取所长地夯实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当代教育研究者应当关注教育实践、对接国家战略,基于国际视野补充教育概念的界定、关注教育概念的输出。
夏正江教授表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领域极具中国特色,教育学领域的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教育学做贡献。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构建应具备国际视野、跨学科视角,重视研究传统教育文化、教育实践,关注教育疑难问题的解决等。
吴小玮教授认为,教育学理论是教育史研究者立言立说、史论统一的特色和根基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等文化内容是构建中国教育学体系的重要知识资源。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历程,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总结、提炼、深化与阐发。
张华峰副教授认为,国际竞争态势下中国本土教育学实践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教育知识体系建构需要关注自下而上的本土知识建构、“中层理论”的创生,需要关注西方学者已有的探索,借鉴多学科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同时关注到中国本土教育话语的国际传播。
彭杰副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普通教育学系的读博经历,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中国教育学的标准和依据在于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创生可能出自于一个很小的研究问题,就一个问题不断进行辩驳和研究才能创生出理论。
胡君进副教授追溯了中国教育学的历史形态,提出中国教育学即中国教育学史,而中国教育学史百年发展给予我们诸多启示。特别是,成为教育学家,是任何一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的终极使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陆亭副院长作总结发言,希望在未来能够强化交流,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强化互动交流。
3月28日下午,我院为中国教科院专家组安排了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的调研活动。专家组一行在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的陪同下,先后参观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和教学楼,并召开了调研座谈会。本次调研活动为深入学习中国本土优秀基础教育的办学经验提供了素材,也为实现中国本土教育的实践创新积累了调研经验。